金鼎策略|黄金期货配资门户|专业黄金配资平台

东营股票配资平台 何以重庆丨在南滨路“遇见”活力南岸

发布日期:2025-02-08 20:48    点击次数:57

东营股票配资平台 何以重庆丨在南滨路“遇见”活力南岸

在重庆长江以南、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东营股票配资平台,有山水一体、城林相伴之地,即南岸。

南岸大部分区域原为巴县属地。1929年,重庆建市,将长江南岸沿江的南坪、海棠溪、龙门浩、弹子石等地由巴县划入,设南岸市政管理处,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南岸”为名。历经多次区域划分,1955年10月,辖区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南岸区,并沿袭至今。

南岸,扼水道之咽、控陆路之喉,自古以来沿江码头众多,是运送米薪杂物、居民渡河入城的重要枢纽。而在其辖区内涂山(现南山区域)深处,有一古道,因其道路两旁尽是黄葛树,故名“黄葛古道”,在唐宋至明清时期是四川通往滇、黔及西南各地的交通要道……襟江背岭的地理优势,成为南岸开埠后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891年,重庆被迫开埠,首先开放的就是南岸现在的南滨路。

老话曾言,“一条南滨路,半部重庆史”。这条路,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记录了中华民族沧桑巨变,浓缩着南岸发展变迁。

走进南滨路,我们“遇见”了活力南岸。

展开剩余90%

开放活力

——从被迫开埠到高水平对外开放

沿着南滨路悠然漫步,不远处一栋赭红色的西式别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里是重庆开埠遗址公园,而这栋西式别墅就是见证重庆开埠史的“立德乐洋行”。

跟随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讲解员陈美金的步伐,沿着公园内的青灰石板路拾级而上,重庆开埠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谈到重庆开埠,就不得不提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陈美金走到立德乐的展陈前说。

在西方列强侵略重庆的过程中,立德乐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他不仅创办了重庆第一家外商洋行、第一家外资企业,还建造了“利川号”蒸汽轮船抢占航运资源,严重冲击了重庆的水上交通运输业。

在立德乐的影响下,南岸滨江之处,西方政客、商人纷至沓来,开洋行、办工厂、修码头、建货栈。

这样的繁荣,虽对重庆传统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南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觉醒。

1905年,重庆第一家机械工厂——铜元局,在苏家坝(现南岸区铜元局区域)开办,并于1913年投产。这家百年老厂,造就了多个“第一”——重庆近代第一家大型机械化工业企业、重庆第一家亮起电灯的工业企业、重庆第一代产业工人形成之地。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兵工署第二十工厂”,后于1957年更名为“长江电工厂”。

长江电工厂,对于老南岸人来说,既熟悉又亲切。

“能进入长江电工厂工作,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长江电工厂老职工冯德英回忆道。

1971年,冯德英进入长江电工厂当车间质检员。在“七进七出”(换班时间分别为早上7点、晚上7点)的工作节奏中,冯德英始终干劲十足。

“那时我们坚信,每多一份合格的产品,就会多一份发展的机遇。如果被抽检到遗漏的不合格产品,我还会跑到车间外面去‘哭鼻子’。”冯德英说。

这股想要发展的劲头,伴随冯德英在长江电工厂走过28载春秋,直到其1999年退休。

2004年,长江电工厂搬迁至南岸区茶园新区,并于2011年更名为“重庆长江电工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铜元局原址的机器轰鸣声悄然消失,曾经的繁华和热闹也逐渐归于平静。而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于2010年迁至茶园新区。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聚集于此,朝着“再造一个南岸工业”的目标,开足马力、一往无前。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环传动(重庆)精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该公司工厂车间内,工人们着装统一,正有条不紊地对生产专线上的齿轮进行精加工。

“放在以前,这些制造齿轮的新技术、新设备,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该公司二车间二班班长梁强站在生产线旁,满心欢喜。

聊起齿轮加工工艺的改进,梁强打开了“话匣子”。2017年,他初到工厂时,设备不算先进,大多需要人工操作,地面满是油渍。而现在,机械臂在生产线上大显身手,地面也变得干净整洁。

这些变化,得益于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和重庆经开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转型浪潮中,该公司向新能源产业快速迈进,其产品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的覆盖率已超过90%;与全球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多条生产专线持续运转,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日本等国家。

从被迫开埠到主动开放再到高水平对外开放,南岸正与重庆经开区一道,紧紧围绕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打造重庆高质量发展南部增长极。数据显示,2024年南岸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9.5亿元,同比增长6.6%。

创新活力

——从武昌中华大学到学府大道

告别陈美金,踏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沿着南滨路步行十余分钟,依山而建的下浩里闯入我们的视野。

循着蜿蜒曲折的小道、层层叠叠的梯坎前行,一栋墙壁上写满诗歌的老房子映入眼帘,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驻足品读。忽闻耳畔传来轻快语调,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面庞瘦削、精神矍铄的长者,正在向游客介绍这些诗歌的来龙去脉。一番交谈后,我们得知,他是这栋老建筑曾经的主人——如今63岁的“下浩六哥”。

“下浩六哥”名为黄文轶,在家中排行第六,因自出生就居住在下浩,附近居民便亲切地称呼他为“下浩六哥”。

当我们询问起老房子的故事,黄文轶顿时来了兴趣。他轻轻抬手,指引我们向对面看去,那是一座近3米高的白色石雕牌坊,牌坊上赫然写着“武昌中华大学”。

“我家以前是武昌中华大学的临时校舍。”黄文轶说,“抗日战争时高校西迁,我父亲黄国均让出住宅给学校办学,并提供物资支持。从1939年武昌中华大学搬迁至此直到抗战胜利,学校曾经有多位教师住在我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尽管武昌中华大学等内迁的高校或合并或迁回原址,但高等教育的种子却从此在南岸播下。

几年后,南山上,一所培养邮电通信人才的学府在此“发芽”,它就是现在的重庆邮电大学。

谈到重庆邮电大学,就不得不先说说黄葛古道。这条绵延于山峦间的古道,不仅是古时的交通要道,还承担着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抗日战争时期,原国民政府交通邮政总局便被设置在古道旁的黄桷垭邮村。

1950年3月,东川邮政管理局邮政人员训练班在黄桷垭邮村正式开办。于南山“新苗落地”、在南岸“扎根壮枝”,重庆邮电大学肇始于此。

“在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创新历程中,1978年和2000年是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重庆邮电大学前任校史馆馆长高永青站在一面满是奖状的荣誉墙前说道。

1978年,邮电部第九研究所(现重庆邮电大学)研发的24路脉冲编码通信设备、30/32路脉冲编码通信设备、30/32路脉码通信系统配套仪表获评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该校由此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

2000年5月,由重庆邮电学院(现重庆邮电大学)与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发的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为世界3G标准之一。

高永青说,当年科研团队与大唐电信公司工程师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的几十份文档中,“有三分之一出自重庆邮电学院”。

当下,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势头强劲,承担国家级项目590余项、省部级项目14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500余项,为信息通信相关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6万余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

在重庆邮电大学所在的南山脚下,南岸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了数所高校扎根于此、串珠成链,这些高校所在道路被命名为“学府大道”。

由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重庆工商大学,建有废油资源化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研究平台;因修筑川藏公路的历史需要而创立的重庆交通大学,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寒区冻土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儿童教育研究院……

学府大道是一条青春飞扬、活力迸发的创新大道。从这里走出的学生,许多都选择留在南岸安居、就业、创业,乐当“南岸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截至目前,南岸区共有高校6所,在校学生超12万人,全区科创平台数量达226个。

历史积淀与未来创新,如同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河流,在南岸交汇融合、奔腾向前。如今,随着重庆市高等院校布局由“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南岸区校地间、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已成常态。

消费活力

——从“反差美”到“夜重庆”

偶遇黄文轶后,我们便与其一同漫步下浩里。

青石板铺就的梯道、自高处倾泻而下的瀑布、依循山势脉络自然延展的老街小巷、古朴典雅的川渝民居……独特的空间肌理、地道的山城气质,仅一眼,便能从中窥见老重庆的片刻光影。

“坡坡还是那个坡坡,坎坎还是那个坎坎。”对黄文轶而言,如今下浩里的地形物貌同他记忆中的模样相差无几。他轻车熟路地带着我们走过邻居家的旧址,还原出儿时买雪糕的路径。

青砖黛瓦的下浩里,是凝聚着居民记忆的“老物件”,但步入其间,却青春洋溢、别有洞天——具有重庆开埠时期建筑风貌的“永兴洋行”高管住宅旧址,如今已作咖啡馆和民宿使用,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此叩响具有百年历史的宅门;民居老宅变为珍藏古籍善本的书店,吸引着全国各地藏书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黄文轶曾经的家,如今用以承办各类艺术展览,前来留影“打卡”的文艺爱好者不计其数……标本商店、复合书店、主题咖啡馆等新兴业态在此蓬勃生长,古朴的外观、新潮的内里,造就了下浩里独特的“反差美”。

沿着步道继续前行,不过须臾,我们便来到龙门浩老街,沿着条石阶梯缓步而上,与旧时光撞了个满怀。豪华的中西合璧砖拱门、精美构造的铁艺门、朴实无华的木作门……透过一扇扇大门,便能一窥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

“龙门浩码头是中国西部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商贾云集、洋行林立,让龙门浩成为当时重庆最大的外商聚集地。抗战时期,这里又因植被茂密、水路交通便利,成为美国、意大利等国大使馆的驻地。”龙门浩街道工作人员甘金凤向我们讲述着龙门浩老街的前世今生。

如今,龙门浩老街“十里洋场”的浮华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游人如织、商肆栉比的繁荣景象。露天咖啡厅、古典茶饮店、精致西餐厅等点缀其间,历史文脉与都市时尚交汇融合,让老街拥有了可持续的强大“磁吸力”。

傍晚,余晖渐退、天色渐暗,南滨路的灯光次第亮起。我们登临龙门浩老街观景台,看轨道列车疾驰而过、索道缆车凌空飞渡,南滨路车船流光、浪卷金花,城之立体、江之灵韵、山之具象,如梦似幻。

随着光影跃动,南岸进入“黄金四小时”(即18时至22时),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尽享南滨路的夜生活。

南滨路沿江一侧“星光点点”,篷布呈“一”字串联铺展,竹编昆虫、非遗糖画、重庆特产、手工饰品等商品琳琅满目,夜市人头攒动;夜景游轮悠然划过江面霓虹,游客们站在甲板上沉浸式欣赏“两江四岸”的奇幻光影;长嘉汇购物公园江景餐厅人气爆棚,可将万家灯火尽收眼底……愈加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不断扩充着南岸的夜间消费“菜单”。

2024年,南岸“黄金四小时”的销售额约占全天的60%,夜间消费市场总规模约190亿元,超过三分之二的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完成。

从古“巴渝十二景”中的“龙门浩月”“字水宵灯”到如今备受瞩目的两江夜游,南岸夜景闪耀百年。而定格重庆夜景的绝佳机位,除了南滨路,南山也毫不逊色。

湖南游客何菲兴奋地告诉我们,她在南山看日落月出,待城市灯火、璀璨星光、苍山明月交相辉映时,“山中观城、城里看山”的浪漫感让她沉醉不已。

峰峦叠嶂、林木联袂,登高望远,可一览江、山、桥、城、月,这就是南山。在这巍峨山势间,藏着不少美景:享有“山城花冠”美誉的南山植物园荟萃中外名贵花卉1000余种,成就了新“巴渝十二景”之一的“南山醉花”;迎来送往盐茶马帮、川黔客商的黄葛古道,成为现代游人探幽吟胜、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遍布南山的各国驻华使领馆遗址,无声诉说着烽火硝烟的历史往事……历史之貌、自然之美、时代之韵相映成趣,无论是逛古街、品香茗,还是观花海、赏夜景,南山总给人别样惊喜。

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新潮并存,多种元素碰撞交融,汇聚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南岸。

春节临近东营股票配资平台,“央视春晚”即将拉开帷幕。驻足抬眸,我们便见设在南滨路、与江对岸的渝中半岛遥相呼应的“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江景与灯光交融,舞台与自然浑然一体,一个“活力南岸”又将惊艳世界。

发布于:北京市

栏目分类



Powered by 金鼎策略|黄金期货配资门户|专业黄金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